科技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機器人的到來,正引領著洛陽這個傳統工業城市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前瞻布局產業藍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作為全省唯一的以工業機器人為主的智能裝備生產基地,洛陽市發揮科技研發實力雄厚、裝備制造業基礎扎實、配套能力強的優勢,搶抓機遇,及早謀劃,規劃建設“一基地兩園區”,即以高新區為洛陽市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示范基地,以澗西區的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和伊濱區的智能裝備產業園為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專業園區,力爭到2020年將洛陽打造成具備全國領先水平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
同時,洛陽市還出臺了包括市場推廣、稅收優惠、招商引資、以商招商、人才引進、技術創新、項目建設等7個方面“含金量非常高”的扶持政策。
“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洛陽市爭當創新發展的排頭兵、爭做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領頭羊,讓洛陽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在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領域實現新突破,這為洛陽市大力發展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加快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副省長、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說。
記者注意到,在洛陽市出臺的“9+2”工作布局中,現代創新體系列為九大發展體系之首;在洛陽市“四高一強一率先”奮斗目標中,“科技創新能力更強”是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五大主導產業、六大新興產業、五大特色產業”的現代產業體系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列入六大新興產業第一位。
“做海洋測繪產品,為何沒有選在客戶集中的沿海城市?我們看中的是洛陽對機器人產業清晰的規劃,以及這里優良的產業配套。機器人項目在洛陽干,準成!”凱盾洛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樹哲一語中的。
“無形之手”洞開產業之門
一臺長得像“特大號膠囊”的焊接機器人,“鉆”進直徑一米左右的鋼管內部,到達預定位置,瞬間藍色的火焰轉動起來,激起耀眼的鋼花,煞是好看。這是記者日前在洛陽德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測車間看到的一幕。
“焊接完成,用時1分49秒。”操作人員向德平科技董事長王光臨報告。“人工焊接至少需要40分鐘,焊接機器人活干得更好,合格率更高。”王光臨介紹說,全球很多有管道工程的地方,都能見到德平焊接機器人的身影,目前公司在海外市場的銷售份額占營業額的八成左右。
洛陽市機器人產業能快速發展,還得益于“機器換人”計劃。
該計劃鼓勵傳統裝備制造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工業機器人開展智能化升級改造。尤其是在勞動強度大、危險程度高和對生產環境潔凈度要求高的沖壓、鍛造、噴涂、焊接等行業選擇一批龍頭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應用示范推廣工程,推動洛陽市本地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應用和產業化。
沃德福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梅利紅,去年給一家摩托車企業建了一條焊接機器人生產線,企業用起來不錯,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成本。
強勁的市場需求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一拍即合,擦出耀眼的火花,讓眾多機器人企業對市場前景頗為看好。
洛陽市工信委主任婁卷明介紹,像中信重工、一拖匯德工裝、中冶重工、沃德福、圣瑞機電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業,在消防機器人、焊接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巡檢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等領域實現了制造或系統集成應用的突破,有力推動洛陽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四個通道”讓創新更順暢
有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還需要體制機制創新“通經活絡”,讓機器人產業健體強身。
洛陽瑞恒智能制造公司原是一家專門生產冶金成套設備的公司,這兩年開始轉行“造機器人”,很快成為國內重型桁架機器人行業的領跑者。該公司的重型桁架機器人最大抓取重量達3噸,而且重復定位誤差不超過正負5絲。
提起“改行”原因,公司總經理沙波說,既有冶金行業不景氣的因素,也有企業轉型發展的需要,于是請來科研專家瞄準市場空白進行聯合研發,專注做重型桁架機器人。
該公司短短兩年內能成功研發國內首臺重型桁架機器人并實現量產,得益于洛陽市打通四個通道的創新做法。
洛陽市提出著力打通機器人成果轉化的“四個通道”,即政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道、軍民企地對接轉化通道、市場化運作通道和人才成長通道,讓機器人產業集群變成既開花更結果的“花果山”。
洛陽市還搭建了地企合作平臺,建立地企合作雙月聯席會議制度,積極對接駐洛央企和科研院所,借力發展,謀劃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出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機器人項目。
中科院(洛陽)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是近年洛陽引進的7家新型研發機構之一。建院不到一年,該院就組建了薄鋁件自動焊接機器人、仿生機器魚等6個創新團隊,在洛陽成功轉化6項原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