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掌握機器人的核心技術需要長期的積累與沉淀,但目前國內的研發還處于零散、分隔和不連續狀態,且基本上局限于實驗室。
其次,有影響力、有研發能力的國企、央企不積極介入,它們目前仍然趨于合資或者購買進口產品,對自主研發的熱情不高,這就導致機器人市場嚴重缺乏本土產品。
再次,關稅政策限制。機器人整機進口為零關稅,而零部件進口卻要繳納關稅,這對國內企業尤其整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利,不利于機器人的進口替代。
最后,國內發展機器人產業注重引進外資,但事實表明,“市場換技術”并未奏效,相反,外資已經完成了對通用機器人技術路線的鎖定,我國企業被迫處于被動的跟蹤模仿階段。
我國機器人產業任重而道遠
面對這不盡如人意的發展現狀,我國機器人企業該如何突破短板取得長足發展?
面對我國機器人產業被外企所壟斷的嚴峻局面,業內相關人士提出的對策是我國企業應迅速占據低端細分市場。目前國外機器人公司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傳統高端市場(汽車制造、電子產品加工等),暫時無暇顧及低端和新興的市場,這是本土企業錯位競爭的機會。一旦傳統高端市場增長放緩,跨國企業轉而尋找新增長點,連這種機會都有可能失去。所以,我國企業必須抓緊時間占據低端市場。
此外,面對我國機器人市場被外企壟斷的局面,不少業內人士都將其歸咎于核心零部件缺失。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個完整的機器人,是綜合計算機、控制論、機構學、信息和傳感技術、人工智能、仿生學等多學科而形成的高新技術,其中包含了力感知、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機器視覺、核心算法、工藝技術等諸多因素,將國內外機器人品牌產生的差距完全歸結于核心零部件的問題,似乎不太合理。
國內企業發展起步晚、對機器人的認知不全、在應用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等問題都是當前國產機器人市場存在的問題,單單說是核心材料的問題,是不全面的,這些問題一定是環環相扣的。
但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深入推進,通過打造數字化工廠實現智能制造,成為不少企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和方向,這為國內機器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應用市場,也將刺激更多的國內廠商或提高技術研發水平,或參與國外機器人廠商的并購重組,最終助力國產機器人躋身世界一流水平行列。我們有理由相信,外企壟斷機器人市場這一現象不會持續太久,隨著國內機器人廠商不斷學習提高,未來國產機器人將逐步打破國際技術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