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并且開始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8月20日里約奧運會羽毛球男單決賽中諶龍奪得冠軍的新聞就是由騰訊機器人Dreamwriter撰寫的。人工智能都能寫新聞稿了,那記者豈不是飯碗不保了?
人工智能隨風潛入夜
據騰訊的說法,Dreamwriter的出現只是為了讓記者能從繁瑣的數據搜集中脫離出來,更好地完成其他工作,并不是為了取代記者。所以這個擔心完全是多余的,Dreamwriter更多的只是充當一種輔助的工具。
而除了Dreamwriter,今日頭條的人工智能機器人Xiaomingbot也在實時報道里約奧運會的情況。然而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并不止這些,如今,智能搜索引擎、云計算、自動化生產、無人駕駛、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領域都應用了人工智能。再加上前不久阿里巴巴的阿里云也提出打造人工智能ET的計劃,以及海爾建成了智能化生產的無人工廠,可見人工智能的強大之處。
人工智能技術關卡難攻克
看來人工智能已經滲透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夠取代人類進行勞動。但是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要完全代替人類的社會活動還有著不少的技術難關。
人工智能終究只是數據的產物,太過死板,應該具備更多的靈活性。而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更多的大數據作為技術支持,經過龐大的運算量來得出最優的處理方法。比如抓捕殺人犯,在無人場所和繁華地段兩種場景,要抓到犯人又不傷害到群眾,人工智能應該給出怎樣的處理方法,這就需要數據的積累和強大的云計算能力。
除此之外,提高辨識判斷能力也是人工智能需要攻克的難關之一,因為外界因素如強光線等對人工智能的判斷影響很大,對于物體屬性的辨識還需要更完善的技術。
另外,人工智能要實現擬人化,還應該具備判斷人類情緒的功能。通過面部表情特點、聲音波段、心率、甚至呼吸來判斷人類的情緒。這需要大量的醫學依據和心理學等理論參考寫入人工智能程序中,以及更精準的掃描傳感技術。
當攻克這些技術難關的時候,人工智能將會迎來質的提升。而在人工智能理論中,最終極的人工智能應該是能夠模擬人類情緒,實現真正的智能化。只是這個目標太過艱難,運算量龐大到讓人瞠目結舌。不過對于機器人模擬人類情緒的事情,也有腦洞大開的網友展開一系列人機大戰的想象,讓人忍俊不禁。
未來人工智能成科技主流之一
雖然網友們腦洞大開,不過人工智能的前景確實是十分廣闊的。隨著發展,最終能夠實現企業的智能化,進行繁冗的數據運算提高效率,解放人類勞動力實現低成本,有沒有一種期待的趕腳?
不過對于大眾來說,人工智能的普及能夠使得生活更加方便這一點更加重要。比如無人駕駛能夠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智能化的識別系統能夠提高老百姓資產的安全系數;人工智能管理系統能夠幫你處理煩人的數據,幫你打理好所有行程安排;出門在外一切都是智能化,甚至一個手機終端就能處理好所有事情。
而且不僅僅是大眾,人工智能對于科技金融等領域都有不小的影響,像科技行業融合人工智能能夠實現全面智能化。比如PC端和移動端,一個指令就能實現對家電的控制等等。同時在大數據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從龐大的數據中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數據,節約了人力,這些無不促進了科技行業的發展。
再比如金融行業中,人工智能能夠幫助金融人員處理繁冗的數據,從而進行分析歸納。最終得出結果供金融人員參考制定策略,大大提高了企業效率,降低了了人工成本。并且人工智能的嚴謹也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保證了企業的系統安全。而這些新的變化,都是因為人工智能的產生帶來的。
不過凡事有利亦有弊,人工智能的未來應用固然不可限量。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社會活動,同樣會使得人類過于依賴人工智能,增加惰性。同時大量勞動力被解放,也就意味著失業潮的出現。
人工智能到底該如何發展,到最后是否可控,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